展览解说
1F
24.在江户创造的富士山
今日东京都范围内曾有过约60座富士冢。其中大多数在19世纪晚期开始的城市化进程中消失或面目全非,但仍有一些原样保留至今。东京都台东区下谷的小野照崎神社里就有这样一座,由当时一个富士讲团体“东讲”于1828年建造。
下谷坂本富士高5米,直径16米。正面有微缩的吉田口登山道,石柱标出沿途各合目(站点),山腰处的御中道也可见踪迹。通过这样的设计,巡礼路线所代表的宗教世界观得以呈现。富士冢脚下立有役小角像和两只猴子像,前者被奉为修验道的创始人,后者是传说中富士山神的使者。
这处富士冢是国家指定重要物质民俗文化财产,日常不开放。只有每年富士山登山季开始的6月30日和7月1日两天允许公众登拜。
[富士冢:遍布江户的人造小富士]
18世纪晚期,“富士讲”组织开始在江户(今东京)及周边地区修造富士冢。它们不只是富士山的微缩模型,更被视为同样具备灵力的富士“分身”。无论登顶的蜿蜒山道还是环绕山腰的御中道,重要地标在富士冢上都得到了精心还原。不同的是,它们对所有人开放,包括女性。
第一座富士冢的修造者叫高田藤四郎,其修冢初衷在于致敬他的精神导师,已故富士讲领袖食行身禄(1671-1733)。高田藤四郎本身是一名庭院设计师和园艺师,他购买富士山脚下的火成岩,在本地一个神社境内建起了富士山的复制品。这座小丘于1779年对外开放,反响甚至超出了富士讲组织的范畴。到江户时代(1603-1868)结束时,这座城市及周边已有约20座富士冢,及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更新增了约4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