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女神
展览解说 1F

8.富士山女神

[浅间神崇拜]
对富士山的礼赞最早见于8世纪的诗集《万叶集》。远在奈良的宫廷朝臣称颂富士山为高邈、永恒的神山,向它祈祷国家平安。峰顶上袅袅升起的烟雾隐喻着压抑却炽烈的激情,总之,它所唤起的敬叹远甚于畏惧。
然而,这座高山还有另一面。9世纪史料记载下的一次次喷发就展露了它可怕的破坏力。人们将这些喷发解读为山神的怒火,回报以新的神社和加倍的虔诚,期望能安抚愤怒的高山。
富士山神被称为“浅间神”或“浅间大菩萨”。此外日本还有好几座名叫“浅间山”的活火山,或许因为这个名字本身就与火山活动有关。在《万叶集》成书的时代,并没有人在意浅间神的性别,但经过了9世纪的频繁喷发后,浅间神是女神的认知便成了共识。

[从浅间神到浅间大菩萨]
这里展示的是山梨县内现存最古老的浅间神像的复制品。这座富士山女神木像原物出自11世纪,现供奉于西北约90分钟车程外南阿尔卑斯市的江原浅间神社。
关于这尊神像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神像上雕刻着三个女性形象,皆为浅间神,三者拱卫着中心的佛像。这个佛像有可能是药师菩萨,但特征并不鲜明。至于为什么要以三尊像来表现浅间神,答案尚不得知。

[浅间神之谜]
江原浅间神社的浅间神像是山梨县内已知现存最古老的神像,本馆展示的是一尊复制品。但富士山南面的静冈县还有更久远的神像。裾野市茶畑的浅间神社里供奉着两尊浅间神像,一尊为四面像,另一尊为三面,全都是女性面容。
显然,江原浅间神社的多面神像并非孤例,但这种表现手法意义何在,目前还是个谜。多面塑像在佛教中很普遍,在神道教中却十分罕见,研究者判断此类神像都出自10或11世纪。
忍野八海附近的忍草浅间神社供奉着一尊更大的单面女神像,神像雕刻于1315年。和其他较小的早期同类神像不同,它的伴神却是两个单面男性神明。那么,此间的300年里是否还出现过其他形式的富士山神造像?对于这个问题,研究者还在寻找答案。

[大日如来与女性相]
这尊神像供奉在吉田口登山道二合目(第二站)的御室浅间神社内,被尊为浅间大菩萨,是在女性神明的基础上雕刻出大日如来的模样。这无疑是“神佛习合”(神道教与佛教融合)的绝佳例证。
把神道教与佛教严格区分的历史并不久,早期人们不认为将神明(神道教的神)与佛陀、菩萨放在一起供奉有何不妥,神道教祭司和佛教僧侣等宗教修行者更是发展出了一套精妙复杂的理论,认为神道教神明就是佛教诸神的化身。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浅间神会有这样一个明显带有佛教气息的名字。从浅间神(Asama no Kami)到浅间大菩萨(Sengen Daibosatsu),两个“浅间”的汉字相同但读音不同。换言之,富士山一带以“Asama”和“Sengen”为名的各个神社,供奉的都是同一位浅间神。

[木花开耶姬:浅间神的化身]
下面展示的是当年吉田、川口两地御师(传教者)授予“富士讲”信徒的护身符的复制品。这种护身符被称为御影。1788年的御影上画的是富士山巅上的阿弥陀佛及其侍者,到1800年就变成了一位神道教女神。
在富士山地区,这样的转变早在1868年政府下令“神佛分离”之前就开始了。富士山神与神道教“木花开耶姬”女神的重合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早期。到了19世纪,就连如供奉在忍草浅间神社内的更古老的神像,也都被视同为这位女神。在1868年政府令的助推下,富士山神以及全国浅间神社所供神明就是木花开耶姬,很快成为普遍共识,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上面的雕像和下面的版画中。直至今日,木花开耶姬依然是富士山神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