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的历史进程
富士山的历史进程
在遥远的过去,火山多次喷发,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富士山。在那之后,富士山区丰富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交织谱写了一段精彩的历史。让我们在此一举探索富士山的历史进程。
[贞观大喷发]
公元864年(贞观※6年)的贞观大喷发,是有记录以来富士山的第二次大喷发,破坏性堪称后无来者。史料详细记述了当时的景象:草木燃烧;岩浆流入湖泊,令湖水沸腾、鱼龟绝迹。岩浆沿西侧山坡流淌而下,造就了如今青木原树海所在的平原,填平了大半个剗(音同“产”)海,只留下今天的西湖与精进湖。
大喷发后,朝廷下令在甲斐国(今山梨县)新建一座神社,以安抚愤怒的富士山神浅间神。尽管山南的骏河国(今静冈县)此前已有一座浅间神社,但显然,该神社的祭司没能恪尽职守。
虽说缺乏确证,但研究者相信新神社就是今河口湖北岸河口浅间神社的前身。因为神社正对熔岩流的喷发口,而非富士山巅。富士山北面的宗教设施建设自此开启,数百年后每年都迎来成千上万的巡礼者。
※贞观:859-877年,这里指日本年号。
[御中道:富士半山的巡礼之路]
中道即富士山腰海拔2300至2800米处的环形巡礼道。它被视为对意志力和虔诚度的最大考验,难度更甚于登顶。道路穿越大泽崩及多处山谷,危险度很高,只有最熟练的巡礼者才能尝试。富士讲巡礼者以“御”表达敬意,称穿越这条路线的举动为“御中道”。久而久之,人们便直接以这个说法代替了路名。
[大泽崩]
御中道最危险的路段是大泽崩,这是富士山西面的一道V形山谷。巡礼者通常在山腰过一夜,黎明时开始穿越。但如今御中道多处路段难以通行,登山者只能走一小段北面维护良好的区间。
大泽崩对面的大泽室是一处山间小屋,可供巡礼者在完成紧张的穿越后稍作休整。旁边有一座名叫“三柱神社”的小神社,墙上挂满了富士讲团队留下的“招旗”(即木制名牌),以示对安全穿越的感激,同时也是成功的证明。
[富士信仰的大众化]
修验道修士11世纪便开始攀登富士山,但富士信仰直到15世纪晚期才真正普及。一本名叫《胜山记》的地方志以“不计其数”来形容公元1500年登山季的巡礼者。这一年适逢庚申年。在日本,人们习惯把60年一度的庚申年敬称为“御缘年”,因为相传富士山就是在庚申年出现的,于是才有了公元1500年如潮水般涌来的参拜者。《胜山记》里的这段描述也因是对“庚申缘年”的古老记录而倍受瞩目。
18世纪,在大都市江户(今东京)出现了名为“富士讲”的组织。它奉古代苦修士长谷川角行(1541?-1646)为精神领袖,发展迅速,在1717年食行身禄(1671-1733)出任第六代首领后更是声势日盛。后者引佛教未来佛“弥勒”(日文与“身禄”同音)之名为己用,宣称更好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在他的推动下,富士讲的信仰活动也更趋于理性和普救说,甚至大胆宣布女性也能向富士山寻求救赎。